top of page

財政預算如何解香港困局?

Photo Source: 商業電台


週三財政司發表報告,大家最期待的撤辣政策正式出籠,究竟是否真的可以振興樓市呢?筆者是經歷過炒樓年代,知道全面撤辣後,好大機會再次出現摩貨、排隊炒樓的盛況,樓市理論上應該向好。

 

畢竟自從銀行壓測收緊,加上辣招後,我們這一代,其實沒有多少人一如上一代不斷買樓收租去累積財富。大部份人都是一間起、兩間止,因為第三間要過壓測(除非有間價錢特別少),真的要突然發大達才可以。所以新樓市方向在息放了新的需求,應該可以讓樓價多點承接力,讓香港市民的財富才可以維持。

 

然而,如何吸引西方資金和人才留在香港,在財政方案基本上沒有幾多著墨的地方。說到底,香港困局就是美國在西方不斷宣傳的中國風險,但這中國風險並不是源自中國本身,而是很多外國機構怕繼續在中國做生意,最終無端端被美國政府搞,所以被逼撤離中國。然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也是對西方聯繫的橋梁,中國風險就一如致命病毒。

 

現時特區政府只是以整色整水的方法如放多點煙花、搞點盛事之類去解決問題,基本上幫不了解決核心問題;中央可以做的就是不停息放需求,由國內人和資金去代替走了的資金和人才,讓各行業可以生存下去,但畢竟內涵不一樣,未真正解決問題。特區政府想解決根本性問題,好應該從自身系統上,發展出一些特質,讓更多西方國家的商家,找到合適發展空間。畢竟西方是資本主義掛帥,只要有利可圖,利錢多過政府制裁風險,資本家就會去投入資金和人才,所以北韓、伊朗等一樣有西方資金參與參與。

 

香港的讓利,十之八九就是中國市場的規模利益,所以中央政府好應該跟特區政府相談,看看如何讓部份西方機構從香港出發,可以得到國內一定期限的專營合約,這才是利之所在。一如國內的友邦獨資或西方保司在香港收國內人的保單一樣,這些模式不妨在別的專業也倒模式設計而成,相信是可以做到三贏局面,又看看困局是否得以解決。

 

不是渾水是熱水

香港早期的CFA,早年經常參與財經節目、在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亦在公營機構負責大型基金管理,但自立門戶後就少有露面,直到現時江湖再現....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