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講投資經濟,除了經濟政策外,最多也是學點歷史或政治。
然而近年因應疫情發展,直接影響到經濟,對衛生政策也要知多一點點。
現時世界上抗疫政策,基本上是分成兩大派:與病毒共存和動態清零之爭。
國家要奉行動態清零政策,其勝算在於:
1. 疫情迅速消退:若果全球疫情沒有新的致命變種病毒出現,這種放棄短期經濟效益的政策,可以有效保護人民性命,等到到疫情消退時,自然可以取得重大勝利(經濟沒有太受影響,感染和死亡人數維持在低水平,人民性命得到保障);或
2. 短期內有效藥物或疫苗的出現:若果有有效藥物或疫苗可以及時出現,對於放棄短期經濟利益,讓人民等到有藥物或疫苗救治就可以,人命和經濟損失減到最低;或
3. 其餘地區嚴控疫情:若果全球各地也嚴控防疫,同意讓城市待一段時間斷絕,待疫情停止散播,最終讓全球經濟一同重啟,到時死得人少的地方自然有優勢,而動態清零絕對有機會協助中國達到這目標。
然而,世事往往不似預期。
疫情沒有短時間消退,反而勢頭似一直持續;
新發行的藥物或疫苗,沒有杜絕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傷害,只是勉強保護他人性命;
全球大部份地區都選擇與病毒共存政策,各地人民都覺得維持溫飽較重要,因有命無生計,一樣是死路一條。
就算數字未公佈,中國這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信也會大落後於其他地區,這與上年的現象是一個大逆轉。疫情看似還可以,但其實要維持這動態清零的政策,犧牲的價值越來越高。國家智囊當然也知道固中問題,所以在上海的抗疫處理手法,封城和動態清零政策開始有所調整。
實際上,香港在疫情大爆發後,現時已經是被逼走上與病毒共存政策。國家不妨以香港作試點,看看如何調整各類措施,可以如何有效管理一個城市,看看如何控制疫情,並維持經濟活力,兼可逐步對外開放。這樣便可變成藍本,讓內地更多省市參照,從而準備抗疫資源和設施,好讓各內地城市也陸續開放,重回以往生活的規律。
香港之疫情管理失敗,原來也未致於一無是處,不知這是不是香港人的一點心靈安慰劑。
***未持有上述股份財務權益。
***以上內容只作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不是渾水是熱水
香港早期的CFA,早年經常參與財經節目、在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亦在公營機構負責大型基金管理,但自立門戶後就少有露面,直到現時江湖再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