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沒有霓虹燈之後 香港夜市早褪色

近期香港財爺說要搞旺夜市,筆者就不妨也分享一下意見。

香港缺乏夜市,並不是一朝一夕,只是我們政府一路沒有察覺。其實當舞照跳消失、霓虹燈拆掉之際,香港夜生活其實已經在俏俏減褪。當然疫情前大家去蘭桂芳和酒吧仍然是人頭踴踴,偶然旺一點都可能只是有波睇,但經過疫情洗禮後,現場所見很多時真的是小貓三四隻,場面冷清過麥記。

Image Source: HK01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香港少了不少外地人在港工作,沒有這批駐港外藉人仕(很多是年輕優皮族和單身貴族)支持,旺場就不容易;其次香港消費成本高,飲杯可樂都一百蚊,試問通關後,喜愛夜蒲的年輕人點會不北上消費;再加上近年美元超強,變相遊客來港成本增加,酒店房租貴,機票不便宜,香港成本又不見回落,最終就是通關後外地人不想來港,國內人不會留港就自然無夜市。


然而眼見無夜市就話搞活夜市,筆者都想知財爺有甚麼好橋?若果只是抄人家批個地方去賣串燒或飲酒,究竟一串魚蛋會賣多少先?一支酒又賣多少先?若果仍然是幾十元一串魚蛋、百蚊一支啤酒,最終都是那句,本地人點解要留港消費?


實際上,一個城市若果步入旅遊主導,多少顯示這城市正在褪色,眼看巴塞、羅馬等就有所領略。當然筆者不是說香港要放棄旅業,只是希望大家要明白,以往我們這麼多旅客想來,並不是有甚麼政策推廣,而是香港社會衍生出來的特色,引來外地人不請自來。例如因為多外資進駐,所以就自然多外地人來住和旅遊(但現在不少已經退場);以往香港在美國行低美元政策下,價廉物美,自然多人來入貨(但現在網購大盛);以往香港歌手風行亞洲,不少人前來只為參與偶像演唱會(但現在流行的都未能吸引外地人呢…)。沒有特定的先決條件,政府以為自己有力回天,官員們對於自己有形之手看得太重了吧。


在通關之後,香港人也要面對現實,現在西方是冷制裁,所以在西方控制的金融大環境下,香港股市沒有多少運可以行,金融中心必須要重新調整定位。因此,在香港做生意將焦點好自然要看如何跟國內接軌。當然,國家經濟某些層面如房地產或信託業等也面對壓力,所以合作發展就要好好選擇和配合,認清雙方的優勢而各取所長,自然就一同興旺;若果香港只留戀疫情前或中美角力前的景況,死守舊業無疑等同自殺。


當然,任何產業發展新產品或服務和尋找新客源並不容易,但筆者作為一個生意人,其實一向都不寄望政府幫忙或打救(但唔知那個年代起很多人也在媒體叫政府支助和支援),只求政府不要用一些無謂的政策和自我感覺良好的指引阻礙業務轉身。例如我們所身處的保險業,明明整個行業都是靠國內人和外地客帶動,監管局仍然堅持業界用接待香港人生意處理的那一套去營運,好明顯未懂調節。其實大家做生意,只要守住一些底線如不要洗黑錢、誤導客戶等就可以了,反而監管機構要所有參與者跟著一定指引運作(產品沒有多少差異、針對客群又是那批),最終可能全香港的保司都只可以對一小撮客群才能有生意,試問這樣限制下有幾多人可以生存下來呢?


現時的管治團隊最大問題是沒有較長期的視野(Vision)和變通能力,而應對短期問題和局勢發展也沒有深層分析,這樣出來的效果大家就會出現通關後的狀況:有遊客但生意難做,有郵輪就無車出市區等情況。其實以上說的種種現象,並非突如其來或不可預期之黑天鵝,只是究竟負責人想視而不見,還是真的能力所限呢?現實是做生意的人,其實一早預知大環境的變化,也多少感受到當中的轉變,理論上如何部署應該早有準備,但偏偏政府就未認真請教和接受。香港經濟要真正復甦,在現今領導架構和大環境之下,看來比想像中更加艱難。


不是渾水是熱水

香港早期的CFA,早年經常參與財經節目、在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亦在公營機構負責大型基金管理,但自立門戶後就少有露面,直到現時江湖再現....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