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競爭力下降 監管能力成主因



近期演唱會大電視墮下和昨天天秤塌下,都顯示現今施工和監管的不足,監管的人也失去大局前瞻性能力。當然,營商的質素有問題是不能否定,但監管者的功夫也是有一定責任。

從筆者的過人經歷,政府和公營機構在各方面監管的而且確出現問題,某部份是疏忽而引至意外,某部份是太緊至無法創新。筆者從事的財富管理,主要是受到金管局、證監會和保監會三方監管,不妨分享當中一些所見所聞。

以往香港旅遊暢旺、金融業旺盛時,我們面對最大難題不是找不到生意,而是客戶來港後投保或開證券戶口後,經常帶齊文件去銀行,也開不了銀行戶口。試問若果世界各地的客戶存不到錢,一個地方如何可以叫自己是世果金融中心呢?最離普是即使筆者在獅子銀行已經有高端戶口,居然想開多個個人戶口也不可以(因不想所有電子支付連結主要戶口),因銀行說我是證監會持牌人,屬高風險人士。那時先知原來循規蹈矩拿牌照和願意接受監管的人士,反而銀行最怕他們是洗黑錢的人…。最終這個銀行開戶的事件,行內人都知,就是演變成部份銀行壞份子,私底下收打償才去幫客人開銀行戶口。

事實上,這些監管收緊到無必要接生意的事情,是在監管機構層面傳染下去的(因上層的人也是那批人轉來轉去…),例如近年保監局對於保險產品的規管也是經典的。各保險公司互相抄襲產品時有所聞,但保監局主動設定產品框架給保險公司去用來發產品就真的領先過人,這個不單扼殺創新力,同時也殺掉了部份保險公司自身市場和優勢,筆者大膽預測若果長此下去,不出十年,至少廿間保險公司將離開香港。實際上,在全球息口都大幅向上調升時,保監會居然殺掉一批投資相連的產品發行,這不單殺掉一批靠跟大行有差異性生存的保險公司和從業員(若果間間也是出保證3%的,人人也一定去匯豐、AIA投保了,為甚麼要去較細的保險公司呢?),同時也毀滅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優勢,更加容易給人取代(在新加坡又有3%,在香港又是只得3%這類產品,在中美衝突下,點解不去新加坡投保?)。

當然,保監局會一如證監會一樣,會說多項新政都是保護保單持有人和投資者。其實監管機構在某個年代起,就是過度保護消費者,引致很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停了,反而外地就可越搞越大。現實是消費者要求全保障的,監管當然可以多加保護,但那些消費者又要博有機會賺大錢,又用監管措施去封自己的蝕本門(一輸就投訴),監管是否應該有措施去杜絕呢?很多時,筆者直頭覺得監管機構是想借消費者之名,去偏袒大機構的金融霸權,以方便日後另謀高就。

再看看我們的監管,最終就是落後於人,所以所謂的金融創新,近十年經常是外地創新成功了,才在本地考慮發展,最終支付系統落後於人,加密區塊鏈發展不了了之,甚麼虛擬銀行、SPARC也只得慘淡經營等,就是因為監管領導實在是摧毀香港金融中心的豬隊友。
***未持有上述股份財務權益。
***以上內容只作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言論純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不是渾水是熱水
香港早期的CFA,早年經常參與財經節目、在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亦在公營機構負責大型基金管理,但自立門戶後就少有露面,直到現時江湖再現.....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