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國銀行風潮 如風吹雞蛋殼


Image source: The Guardian


本週最多人談論的,就是美國銀行又有倒閉潮,會否變成新一浪的金融海嘯?
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等倒閉和被接管之來龍去脈,很多財經文章已經分析過,一句到尾就是犯了營運銀行最基本的問題——放貸給一些不能賺錢的公司所致,而自己的資本投資了價格太波動的資產。
嚴格上來說,這些銀行投資又不完全跟雷曼事件相似,因雷曼迷債是投資於扮AAA的次級資產,但這些銀行投資是貨真價實的美國政府債券。只是去年大幅加息下,多了債仔還不了錢,同時也令自己放在美債的資本大幅貶值。

這次事件後,至少有以下三點筆者相信是確定了:
其一,是聯儲局將不會加息,等於加息潮已經完結。點解?因為再持續加息,等於叫其救銀行行動白費心機,所以加息潮就從此停了。然而不加息不等於立刻減息,至於幾時減,又有另一個想法,下段再討論;
其二,相信仍然有不少地區銀行會被收購和接管。點解?實際上,像矽谷銀行、標誌銀行等這類全力支援初創企業、加密貨幣業的銀行不少,單看近年投資環境對這些初創企業、加密貨幣相當不利,而這些銀行收回利息已經不容易,更加不要說其資本也隨債券價格萎縮,所以最終不是賣盤,就是倒閉好過;
其三,是這風潮將會蔓延至其他金融機構甚至國家層面,因不少慈善其金、私募基金、債券基金、保險公司甚至國家儲備和主權基金,他們都會投資美債。點解?因為從來大家也說投資美債是零風險資產,銀行都會倒閉,但美國政府不會。現在銀行出事,原來銀行投資美債都會出事,大家自然開始查帳簿時,一查便知龍與鳳,肯定又陸續有爆炸性新聞。

至於市場上有人說聯儲局不單不可以加息,還要立刻調頭減息,這又真的視乎狀況發展。若果聯儲局現在又再QE、或突然減息,市場可能會理解為,一定又有大鑊野發生,所以未必利好。反而停一段時候加息,到年末或出年年初才開始減息,可能是表示經濟還是捱得過去,美好的明天快重臨。

當然,有人問到這是不是個騙局,這個筆者又有三個看法。
第一個是成立這些銀行,多少是一班有心有錢人趁超低息時的夢想做銀行家想法。原本這班資本家也考慮用自己錢去支援創新產業、加密貨幣業,但他們也知道風險不少,亦好大機會傷到自己資本,所以索性拿個銀行牌去吸納存款,用別人的錢去承受風險,自己上市就先賺了大錢了,至於日後的投資風險就由存戶承受吧!觀乎資料顯示,美國似乎出了不少這些怪胎銀行,所以長期超低息未必是好事;
第二個是從股價和管理層處理自己的股票買賣手法,筆者覺得他們又不是全不知情(點會唔知不斷加息,銀行持有的債券不斷貶值),只是一直唱好,等自己高位散貨。管理層應該知道最終都會爆雷,只是希望收埋得幾多得幾多;
第三個是一般銀行也會定期壓力測試,理論上在加息週期中,銀行壓測會做得更嚴謹(連買樓都難,銀行無理由待己以寬吧?),點解一直都無人提出這些銀行資產會有一定貶值風險呢?有機會是壓力測試太流,也有機會是有人做假(亦聽聞是特朗普年代放寬了銀行的壓測,但點解拜登自己唔收緊番?)。

講到尾,金融圈就是鱷魚潭,不少人會認為同一牌照的公司,每一間也一樣可信,也會以為政府安全網是可以保護自己資產,這就是最好的機會讓騙徒魚目混珠,投資者、存戶要帶眼識人,實在不容易,唯有靠監管部門把關有力,才可防微杜漸(但在這次事件,更加突顯聯儲局和財政局把關不力,加息方案預視性也不高)。

附註:行文之時,瑞信又再引發危機,若果瑞士銀行類別也可以倒下,這個瑞士理財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


不是渾水是熱水
香港早期的CFA,早年經常參與財經節目、在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亦在公營機構負責大型基金管理,但自立門戶後就少有露面,直到現時江湖再現.....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