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日本逆轉勝看出建立人才庫之道理



這篇剛剛寫在本屆世界盃E組首場賽事,日本隊贏德國隊2比1完結之後,即使賽果沒有一如沙特勝阿根廷那麼爆,也絕對是不容易估計的賽果。當然,無論賽果如何,總有人也會說是打假波。然而,若果相信這場賽果不是那麼假,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不妨借鑑日本足球是如何建立現在的人才庫,從而規劃我們中國人的發展吧。

筆者身邊也很多人也說足球是打假波,這個筆者不會反對,但要有資格入圍,走上特定台階才有資格打這場假波。因此,要每場大部份人參與造假,筆者反而不太相信。足球係圓也是玄,若果真的人多就好辦事,中國和印度應該可以跟巴西瓜分幾屆世界盃;若果派錢就可以控制賽果,那麼沙地和卡塔爾等富裕國家,也好應該贏了幾屆世界盃。所以筆者仍然相信在假波當中,仍然有幾分實力,部份球員仍然有幾分鬥心,公平競技仍然是主流,那麼足球這運動才可發展下去。

實際上,長遠的成功絕對沒有偶然,日本為了打入世界盃和真的打入了多屆世界盃,在過往幾十年花了多少時間和金錢去打造這場2比1的賽果呢?這幾十年,究竟日本足球發展是如何要培育一隊能夠在世界高水平賽事中出賽呢?簡單點說,世界主流主要有兩條公式。

第一條公式就是直接買入外地有實力或潛力的年輕球員,直接建立即用兼有實力的球隊。大家見到現時的西方球員,其實當中很多未必真的是本地長大和培育,反而不少是在非洲、中美洲和南美等地的足球訓練學校出來,球探再尋找當中與大國的血緣而協助轉藉(如查到祖父母是祖藉西方國家的),又或者協助申請難民身份再轉藉,從而可以代表大國出賽。
可惜我們亞洲地區少有到外地去殖民歷史,也沒有勞役黑奴等歷史,所以若果現在去買人轉藉,其實一眼就睇穿,也導致亞洲國家多數找第二條公式。

第二條公式就是要自家培育。然而,這個就要經年累月,由最底層的投資讓更多青少年可長期參與足球訓練,有學校有青訓,同時要建立職業層面,讓足球運動商業化,讓足球員變成一個事業等。當然,要行這條公式,除了時間和金錢,最重要是當中每範疇的執行力和經年累月的堅持,不要一沒有成績就停下來。日本足球由先引入外地知名球員,到現時輸出自己球員和教練等到外地聯賽,從而學習西方的技術、習慣外隊的攻擊壓力而學會防守、習慣外地聯賽入球從而知道如何刺破別人防守,才真正可以與西方足球隊實力抗衡。所以建立人才庫並非一朝一夕,這場勝仗背後其實有很多默默耕耘的參與者,更不要說投資設備等要大洒金錢,所以大家要佩服這些逆轉勝的亞洲球隊,因他們走過的路不容易。

當然,我們國家領導也明白這道理,但在建國後,我國就選擇發展經濟,先讓大部份人得到溫飽,再讓經濟和民生一步步改善。我國投放更多資源去建立科技和工程業的人才庫(最簡單就是看看我們的過往和現時領導,其實不少是工科出身),所以我們才有現在的經濟實力,也有多項偉大工程和火箭升空。畢竟資源永遠有限,在有限的資源下,國家自然要有所取捨。你看我們輸出的學生和回留的海歸就知我國科技和經濟早晚會成功,但中國和香港足球員外流還未到這階段。因此,筆者也說笑跟同事們說,若果中國或香港隊能夠打入世界盃,相信那時候我們的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已經一日千里。
***未持有上述股份財務權益。
***以上內容只作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言論純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不是渾水是熱水
香港早期的CFA,早年經常參與財經節目、在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亦在公營機構負責大型基金管理,但自立門戶後就少有露面,直到現時江湖再現.....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